我想家!大一新鮮人思鄉怎麼辦

世界新聞網October 8, 20191min
「媽,我想家,想你做的菜。我下周末可以回家嗎?」18歲的小莉8月底才從芝加哥到愛阿華州念大學,開學將近一個月, […]

「媽,我想家,想你做的菜。我下周末可以回家嗎?」18歲的小莉8月底才從芝加哥到愛阿華州念大學,開學將近一個月,校園生活新鮮感逐漸消失後,小莉患了「思鄉病」,三天兩頭打電話給媽媽。小莉的情況,讓母親擔憂女兒是否適應不良,便急著想開車去看看。小莉的媽媽說,她先生說自己平常太寵孩子,現在正好讓孩子練習獨立,不讓太太去。也因此,小莉的媽媽情緒也起起伏伏,不知如何是好。

芝加哥大學學生健康與諮詢服務中心(Student Health and Counseling Services)首席精神科醫師貝瑞爾(David Berrier)說,小莉的情況發生在許多大一新鮮人身上,並不意外。他說,剛進大學的學生,到校前幾周忙著適應全新的生活,隨著逐漸了解周遭環境,學生的「思鄉病」也開始浮現。

貝瑞爾說,大學新生的思鄉病,一般都會持續幾周;不過,如果時間拉長,病徵若毫無改善,可能是發展為心理疾病的徵兆。

貝瑞爾表示,思鄉病與心理健康,有部分是重疊的,思鄉病的症狀常常類似抑鬱症:當事人感到疲倦,情緒起伏變化大。他以其經驗指出,這些病徵出現的高峰期,通常是在開學後兩至三周,有很多學生到他的辦公室求助。

想家可以求助

剛上大學的馬麗(Mary),在開學不到一個月後,發生很大變化。馬麗的母親普蘭恩斯基(Heather Plankey)說,她發現有異,是因為女兒不再像高中一樣活躍,也不再喜愛參與學校活動,「她還常常打電話回家,也多次要求要回家」。普蘭恩斯基說,女兒學業上已經做好上大學的準備,但心理上並沒有準備好。

協助新鮮人治療新環境情緒障礙的治療師樓堤茲(Alison Lautz)說,大一孩子頻繁的給家人打電話,等於已經出現「痛苦的信號」,這種信號跟「不參加活動」、「自我孤立」、「食慾變化」或「成績下降」一樣,特別是以往曾經有過心理健康病史的孩子,最難適應大學生活的轉變。

另一方面,貝瑞爾補充,有病史的學生面臨新環境發病比率高,也有學生因大學生活壓力引發從未經歷的心理健康問題。

不論思鄉病是暫時的,或可能是另個更大問題的跡象,大學都是青少年開始獨立的時刻。貝瑞爾說,解決這些情況的關鍵要素是「在監控孩子與讓他們學習因應之間,找到正確的平衡」。貝瑞爾建議,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多多利用學校的輔導服務,「有時孩子只是想找人說一說,發洩一下」,讓孩子知道在學校可以尋求幫助,也是建立健康心理的步驟之一。


心理治療師說,想家可以向學校求助。(Pixabay)

心理治療師說,想家可以向學校求助。(Pixabay)

想家是正常的

心理治療師提醒,父母對孩子離家的態度,將在緩解孩子憂慮上扮演一定角色,如果父母態度是正面的、開心的,孩子的心理壓力會因此減少。

專業心理治療師凱利(Laura Kelly)說,將「思鄉病」去汙名化十分重要。這種症狀讓年輕人感到痛苦,原因之一是「覺得自己想家不正常」,或「自己是唯一孤單的人」。事實上並非如此。

凱利說,許多大學新生裝出一副很勇敢或很獨立的樣子,但情緒並沒有調整過來,諮商師或輔導老師此時應該讓學生知道「這種情緒很正常」。

貝瑞爾呼籲,不論家長或學生,都應該認知「想家是正常的過程」,不要將孩子思鄉過度解讀成嚴重問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