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好消息報報:領務講座又來囉為增進南加州橙縣及聖地牙哥地區僑民對於申辦中華民國護照、文件證明及對設籍、定居、兵役 … 繼續閱讀 公告:本處訂於本(2024)年4月21日在「橙縣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舉辦領務講座:如何為美國出生子女申請台灣護照...



<p></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7/0/18777564.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 alt=""><figcaption></figcaption></figure><p></p><p> </p><p> 「故人言盡身先去,今後世事將如何。」<a href="https://global.udn.com/search/tagging/1020/%E6%97%A5%E6%9C%AC" rel="88033"><strong>日本</strong></a>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國葬,在今天9月27日正式舉行。位於東京武道館的國葬會場,海內外總共約有4,300人參加;這也是自1967年前首相吉田茂過世55年後,日本戰後極為罕見的第二次國葬儀式。在國葬儀式上,除了首相岸田文雄的追悼致詞外,安倍的政壇老友——同樣是前首相的「令和大叔」菅義偉——也以日本維新元老山縣有朋悼念伊藤博文的弔詞,紀念安倍這位來自「長州藩」山口縣的前首相。</p><!--1--><p> </p><p> 安倍晉三的國葬儀式,於今天9月27日下午2點,在東京武道館正式舉行。包括外國的來賓在內,現場大約有4,300人出席(國內政治與各界人士3,600人,海外共218個國家與團體組織約700人)。</p><div> <div> <div> </div> <div></div> <!-- innity_underlay直售 --> <span></span> <!-- innity_underlay聯播 --> <span></span> <!--<span id="innity-in-post"></span>--> </div> </div><!--2--><p> </p><p> 從安倍在今年7月8日遭槍擊的錯愕身亡之後、直到舉行國葬的今天,社會輿論對於到底是否應該以國葬待遇、或是高額的經費預算問題,都還有不少爭議對立,也直接衝擊到了現在岸田政權的民意支持度。而在國葬當日,會場外仍有一些反對國葬的民眾舉牌抗議,要求國葬中止。</p><!--3--><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7/0/18777566.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 alt=""><figcaption></figcaption></figure><p></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7/0/18777567.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 alt=""><figcaption></figcaption></figure><p></p><p> </p><p> 國葬並沒有太過繁複的流程,下午2點13分由官房長官松野博一致詞,接著是自衛隊演奏國歌後、全體1分鐘的默哀致意,然後播放長度約8分鐘的安倍紀念影片,細數安倍於政壇花開花落的生涯。替這段影片進一步註解的,是現任首相岸田文雄的追悼致詞。</p><!--4--><p> </p><p> 岸田文雄特別提及安倍是日本第一位「戰後出生」的首相,而將安倍視為這個世代的旗手;同時強調安倍任內的政治與對外戰略成就。岸田在追悼詞的尾聲,引述曾撰寫《武士道》的日本近代政治家兼農學家——新渡戶稻造——曾說過的「行義謂之勇」,岸田在此以英文表現:「Courage is doing what is right. 安倍桑,你正是有勇氣之人。」</p><!--5--><p> </p><p> 前首相菅義偉則以友人代表的身分致詞。和岸田文雄的內容不同,菅義偉作為安倍長年的政治夥伴、一路見證日本這個「最長政權」的歷程,追悼詞談的多是與安倍的私人情誼,兩人度過政治難關時的「互相扶持」。菅義偉在尾聲處提到,回想起安倍晉三的議員辦公室裡,書架上擺著一本名為《山縣有朋》的書籍,書的最末有一處折角,裡面有一段用筆做記號的段落,是山縣有朋替故友伊藤博文寫下的悼念歌詠:</p><!--6--><p> </p><p> </p><div><p align="center"> 「故人言盡身先去,今後世事將如何」 </p><p> </p><p> </p><p align="center"> かたりあひて 尽しし人は 先立ちぬ 今より後の 世をいかにせむ</p></div><p></p><!--7--><p> </p><p> 菅義偉借用此語,做為給故友安倍晉三的告別之詞(編按:本段中文譯文,為實踐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蔡亦竹提供)。</p><!--8--><p> </p><p> </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7/0/18777573.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 alt=""><figcaption></figcaption></figure><p></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7/0/18777569.jpg&s=Y&x=0&y=0&sw=1280&sh=854&sl=W&fw=1050" title="" alt=""><figcaption></figcaption></figure><p></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7/0/18777570.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 alt=""><figcaption></figcaption></figure><p></p><p> 安倍書架上有這麼一本《山縣有朋》、菅義偉特意引用,有其歷史呼應的典故。山縣有朋和伊藤博文都是日本維新時代的代表人物,日本近代史上有著關鍵影響力的政治元老之一,同時兩人也都是出身自「長州藩」——也就是現今山口縣的舊稱,而這不僅同樣是安倍晉三的故鄉,也是全日本先後出過8任首相的因緣之地。</p><!--9--><p> </p><p> 以近代史而言,長州在幕末維新都是極具影響力的地區,包括著名的維新精神導師吉田松陰,同樣是長州出身,也透過他設立的松下村塾,培育了包括伊藤博文在內的重要人物。除了伊藤和山縣之外,來自長州的桂太郎、寺內正毅、田中義一都先後出任過首相,而現代史上就是岸信介、佐藤榮作、再到安倍晉三的「一門三首相」,全是長州(山口)的代表。</p><!--10--><p> </p><p> 而歷史的弔詭亦在於此,昔日山縣有朋之所以悼念伊藤博文,是因為1909年10月26日,伊藤前往哈爾濱準備與俄國協商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的勢力劃分,結果在哈爾濱火車站遭到朝鮮獨立運動者安重根的刺殺,傷重不治身亡,死時68歲。</p><!--11--><p> </p><p> 山縣有朋是年長伊藤3歲、可以說是同世代的戰友,兩人都先後接任了首相職位,在伊藤的刺殺身亡之後,錯愕的山縣有朋才以「故人言盡身先去,今後世事將如何」,做為懷念故友的弔歌。而今菅義偉的典故引用,或許同樣也有今昔呼應的意味存在。</p><!--12--><p> </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7/0/18777565.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 alt=""><figcaption></figcaption></figure><p></p><p> </p><p> </p><p> </p><!--99--> <!-- #Location: /inc/content/story/ab_text_all --><!-- #Location: /inc/content/story/article_bottom -->



<p></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0/0/18724538.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英國女王御用風笛手保羅.伯恩斯(Pipe Major Paul Burns)於女..." alt="英國女王御用風笛手保羅.伯恩斯(Pipe Major Paul Burns)於女..."><figcaption>英國女王御用風笛手保羅.伯恩斯(Pipe Major Paul Burns)於女王葬禮儀式上吹奏輓歌〈Sleep, dearie, sleep〉,作為最後的送別。 圖/美聯社   </figcaption></figure><p></p><p> </p><p> <b>文/李牧宜</b></p><p> </p><p> 「睡吧,親愛的,睡吧...」在輓歌笛聲下,<a href="https://global.udn.com/search/tagging/1020/%E8%8B%B1%E5%9C%8B" rel="88054"><strong>英國</strong></a>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國葬於9月19日正式畫下句點。國葬於19日當地時間上午11點(台灣時間下午6時)於倫敦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舉行,除了英國王室成員到齊,各國政治領袖也齊聚倫敦,悼念女王。1947年在西敏寺與菲利普親王成婚,1953年也在同一地點舉行加冕儀式,如今也在此舉行女王國葬,西敏寺可說是見證了女王一生的關鍵時刻,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落幕。</p><!--1--><p> </p><p> 除了俄羅斯、白俄羅斯、緬甸、阿富汗等國家因烏克蘭戰爭及人權問題沒有被邀請外,其他與英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及地區都有受邀出席,伊朗、北韓、尼加拉瓜等則是由大使參加。雖然俄羅斯並未受邀,總統普丁仍透過駐英的俄羅斯大使館表答他的哀悼。</p><div> <div> <div> </div> <div></div> <!-- innity_underlay直售 --> <span></span> <!-- innity_underlay聯播 --> <span></span> <!--<span id="innity-in-post"></span>--> </div> </div><!--2--><p> </p><p> 烏俄戰爭還在持續當中,總統澤倫斯基必須留守烏克蘭,因此烏克蘭方面是由第一夫人葉蓮娜(Olena Zelenska)代表出席,她也在結束弔唁後跟凱特王妃會面。在公佈的照片中,凱特王妃與葉蓮娜身穿黑色的長裙,在壁爐前面對面進行深度交談。</p><!--3--><p> </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0/0/18724499.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靈柩在皇家衛隊移往溫莎城堡。 圖/美聯社  " alt="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靈柩在皇家衛隊移往溫莎城堡。 圖/美聯社  "><figcaption>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靈柩在皇家衛隊移往溫莎城堡。 圖/美聯社  </figcaption></figure><p></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0/0/18724502.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烏克蘭第一夫人葉蓮娜(Olena Zelenska)在結束弔唁後跟凱特王妃會面。..." alt="烏克蘭第一夫人葉蓮娜(Olena Zelenska)在結束弔唁後跟凱特王妃會面。..."><figcaption>烏克蘭第一夫人葉蓮娜(Olena Zelenska)在結束弔唁後跟凱特王妃會面。 圖/美聯社  </figcaption></figure><p></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0/0/18724504.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國葬儀式中,坎特伯雷大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進行講道。 圖/美聯..." alt="國葬儀式中,坎特伯雷大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進行講道。 圖/美聯..."><figcaption>國葬儀式中,坎特伯雷大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進行講道。 圖/美聯社 </figcaption></figure><p></p><p> </p><p> 女王靈柩於當地時間上午10:44自西敏廳移送西敏寺,並於上午11時正式舉行國葬,由主任牧師大衛.霍伊爾(David Hoyle)主持儀式。葬禮儀式中,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及大英國協秘書長史考蘭德(Patricia Scotland)帶領讀經,並由坎特伯雷大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講道。大主教韋爾比表示,</p><!--4--><p> </p><p> </p><div>「女王觸動了非常多人的生命,她在21歲時就誓言會將一生奉獻給國家,並很不容易地信守承諾,為國服務至最後一刻。」</div><p></p><!--5--><p> </p><p> 韋爾比說,像女王這般以愛心服事的領導者,將會被永遠記住及愛戴。韋爾比以女王在疫情期間於電視演說中引用的維拉.林恩 (Vera Lynn)歌曲歌名作為結尾──「我們會再相見」(We will meet again)。在葬禮儀式最後,當地上午11時55分,「王室禁衛騎兵團」(Household Cavalry)奏起奏起輓歌《最後崗位》(The Last Post),英國全國於默哀兩分鐘。隨後全場演唱英國國歌,女王御用吹笛手吹奏輓歌〈Sleep, dearie, sleep〉,女王的葬禮儀式正式結束。</p><!--6--><p> </p><p> 靈柩被抬出,途經海德公園威靈頓拱門時,由擲彈兵衛隊女王連(The Queen's Company, First Battalion Grenadier Guards)將靈柩放上靈車,移往生前鍾愛的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p><!--7--><p> </p><p> 每一個早晨,女王都是被風笛聲喚醒。無論當天夜宿何處——溫莎城堡、白金漢宮或是巴爾莫勒爾城堡——女王御用風笛手保羅.伯恩斯(Pipe Major Paul Burns)都會跟隨她,並固定於每天早晨演奏 15 分鐘,作為喚醒女王的「早晨鬧鐘」。</p><!--8--><p> </p><p> 如果有一種聲音可以代表蘇格蘭,那一定是蘇格蘭風笛悠揚的樂音。風笛的起源地目前仍不可考,一些<a href="https://global.udn.com/search/tagging/1020/%E6%AD%B7%E5%8F%B2" rel="87923"><strong>歷史</strong></a>學家認為風笛起源於古埃及,並在羅馬軍團入侵後被帶往蘇格蘭等地。根據英國古典音樂廣播電台《Classic FM》的<a href="https://www.classicfm.com/discover-music/bagpipes-origins-scotland-who-invented/"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資料</a>,「蘇格蘭風笛」最早是用於軍事用途,而從詹姆斯二世開始,風笛被視作聯繫感情、團結各部族力量的精神象徵。直至現代,風笛手成為英國王室編制中的一個職位,負責為君主及王室活動吹奏風笛。</p><!--9--><p> </p><p> 御用風笛手必須牢記超過700首<a href="https://edition.cnn.com/2022/09/19/uk/queen-piper-funeral-westminster-gbr-intl-scli/index.html"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歌曲</a>,以讓女王每天在不同曲調中醒來。這個傳統其實不是專為伊莉莎白二世設計,最早是在1843年,維多利亞女王與夫婿訪問蘇格蘭高地時,因為愛上了蘇格蘭風笛的聲音,才開始設立這個職位。</p><!--10--><p> </p><p> 伯恩斯是179年以來第17位御用風笛手。《蘇格蘭日報》<a href="https://www.scottishdailyexpress.co.uk/news/uk-news/elizabeth-queen-scots-what-significance-28029785"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報導</a>,他從2021年開始服務女王,每天以風笛聲伴女王起床。女王生前曾囑咐,希望自己的葬禮上能安排一位蘇格蘭風笛手演奏。過去每天喚醒女王的伯恩斯,在教堂及院長修道院中間的長廊演奏,並緩緩轉身、在風笛聲中沿著長廊離開。伯恩斯以〈Sleep, Dearie, Sleep〉作為哀樂,送別女王以及他的「最後一次崗位」(The Last Post)。</p><!--11--><p> </p><p> 從2015年至2019年為女王服務的另一位風笛手史考特.麥瑟文(Scott Methven)在接受《BBC》訪問時,也回憶起為女王工作的時光。他表示,有一年他在8個月內失去了雙親及妻子。女王得知後非常掛念,也親自對他說,若因心情低落無法堅守崗位,隨時都可以回家休息,</p><!--12--><p> </p><p> </p><div><p align="center"> 「如果我早上沒有聽到風笛聲,就知道你回家照顧家人了,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p></div><p></p><!--13--><p> </p><p> 麥瑟文也說,原本女王在他心中是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但為女王服務後,他才知道女王是一位如此溫暖的君主,而這一生終能為女王服務,是他畢生的榮幸。</p><!--14--><p> </p><p> 下午3時,女王的靈車在皇家衛隊保護下,緩緩駛向溫莎城堡門口,群眾夾道送別女王,場面十分壯觀。靈車駛入城堡後,兩旁草皮鋪滿了悼念的花束,女王疼愛24年的小型馬Carltonlima Emma就站立在側,和馬伕靜靜送別女王。艾瑪與伊莉莎白二世擁有許多珍貴的回憶,即使年事已高無法騎馬,女王仍喜歡帶著牠散步。在送行陣容中,也有女王生前飼養的柯基犬穆克(Muick)、珊迪(Sandy),牠們被牽到溫莎城堡方形庭院的人行道上,迎接女王靈柩。</p><!--15--><p> </p><p> 《衛報》<a href="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22/sep/19/four-legged-farewells-queens-corgis-and-pony-attend-funeral-procession?utm_term=Autofeed&CMP=twt_gu&utm_medium&utm_source=Twitter"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報導</a>,1910年愛德華七世國葬安排各國元首走在他生前的愛犬凱薩身後,而伊莉莎白二世的葬禮,則是讓這些寵物靜靜於場外「送主人最後一程」。晚間7時30分,女王正式埋葬於英國喬治六世紀念教堂,長眠於夫婿菲利普親王(Prince Philip)身旁。</p><!--16--><p> </p><p> 而女王下葬儀式結束前的最後一幕,是由宮務大臣(Lord Chamberlain)帕克勳爵(Andrew David Parker)親手折斷一根白色的手杖,這根也會隨著靈柩一起放入皇家墓穴中。宮務大臣是王室內廷裡面的最高等級官員,負責王室中各種典禮及活動,也需負責維繫女王與上議院之間的溝通。「斷杖儀式」上次進行時是70年前喬治六世的國葬中,由克拉倫登伯爵(Earl of Clarendon)來進行斷杖程序。隨著「斷杖儀式」(the breaking of the stick)完成,代表宮務大臣帕克勳爵為君主的服務已正式結束,也象徵著伊莉莎白二世身為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已正式畫下句點。</p><!--17--><p> </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0/0/18724507.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過去每天早晨喚醒女王的御用風笛手保羅.伯恩斯以〈Sleep, Dearie, S..." alt="過去每天早晨喚醒女王的御用風笛手保羅.伯恩斯以〈Sleep, Dearie, S..."><figcaption>過去每天早晨喚醒女王的御用風笛手保羅.伯恩斯以〈Sleep, Dearie, Sleep〉作為哀樂,送別女王。 圖/美聯社</figcaption></figure><p></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0/0/18724518.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女王生前飼養的柯基犬穆克(Muick)、珊迪(Sandy)被牽到溫莎城堡方形庭院..." alt="女王生前飼養的柯基犬穆克(Muick)、珊迪(Sandy)被牽到溫莎城堡方形庭院..."><figcaption>女王生前飼養的柯基犬穆克(Muick)、珊迪(Sandy)被牽到溫莎城堡方形庭院的人行道上,迎接女王靈柩。 圖/美聯社</figcaption></figure><p></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20/0/18724523.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女王疼愛多年的小型馬艾瑪(Carltonlima Emma)與馬伕站立在城堡草皮..." alt="女王疼愛多年的小型馬艾瑪(Carltonlima Emma)與馬伕站立在城堡草皮..."><figcaption>女王疼愛多年的小型馬艾瑪(Carltonlima Emma)與馬伕站立在城堡草皮送別女王。 圖/美聯社</figcaption></figure><p></p><p> </p><!--99--> <!-- #Location: /inc/content/story/ab_text_all --><!-- #Location: /inc/content/story/article_bottom -->



<p></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16/0/18658985.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伊久姆郊外,烏軍士兵坐在繳獲的俄軍裝甲車上。 圖/美聯社" alt="伊久姆郊外,烏軍士兵坐在繳獲的俄軍裝甲車上。 圖/美聯社"><figcaption>伊久姆郊外,烏軍士兵坐在繳獲的俄軍裝甲車上。 圖/美聯社</figcaption></figure><p></p><p> </p><p> 「由於身心俱疲,我拒絕在<a href="https://global.udn.com/search/tagging/1020/%E7%83%8F%E5%85%8B%E8%98%AD" rel="180434"><strong>烏克蘭</strong></a>繼續『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日前以快攻重奪哈爾科夫地區,烏軍進入先前被俄羅斯佔領的伊久姆(Izium)等地。<a href="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09/15/letters-left-behind-by-demoralized-russian-soldiers-they-fled/"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華盛頓郵報》</a>15日報導,烏軍在伊久姆一處俄軍匆忙撤離的房屋中,發現10封俄國部隊遺留的信件,信是由不同人所寫,但內容相似,皆顯示該地的俄軍士兵身心狀況相當惡劣、士氣低落,甚至要求上級解除自己的職務。根據烏克蘭官方說法,有許多俄國部隊未經戰鬥就棄械逃離,似乎也印證了伊久姆俄軍的厭戰情緒。</p><!--1--><p> </p><p> 烏克蘭軍隊提供給《華盛頓郵報》的俄軍信件,標註日期是8月30日,從內容流露出佔領伊久姆俄軍部隊已陷入絕望,這群士兵在連月的戰鬥之後健康狀況惡化、又欠缺適當的醫療和休養,其中一名自稱是莫斯科地區防空導彈排長的軍人寫下:</p><div> <div> <div> </div> <div></div> <!-- innity_underlay直售 --> <span></span> <!-- innity_underlay聯播 --> <span></span> <!--<span id="innity-in-post"></span>--> </div> </div><!--2--><p> </p><p> </p><div>「由於精神疲憊和缺乏休息,我拒絕在烏克蘭領土上完成我的特別軍事行動職責。」</div><p></p><!--3--><p> </p><p> 其他的信件內容還包括俄軍士兵埋怨無法休假回家、因而無法完成結婚儀式或錯過了自己孩子的出世,似乎可推測佔領伊久姆的俄軍在身心俱疲之下,聯合起來向軍方上層表達厭戰情緒。</p><!--4--><p> </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16/0/18657764.pn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左為俄軍遺留在伊久姆的信件,右為伊久姆被嚴重破壞的房屋。 圖/Twitter、美..." alt="左為俄軍遺留在伊久姆的信件,右為伊久姆被嚴重破壞的房屋。 圖/Twitter、美..."><figcaption>左為俄軍遺留在伊久姆的信件,右為伊久姆被嚴重破壞的房屋。 圖/Twitter、美聯社</figcaption></figure><p></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16/0/18658998.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在伊久姆繳獲的俄軍裝甲車。 圖/美聯社" alt="在伊久姆繳獲的俄軍裝甲車。 圖/美聯社"><figcaption>在伊久姆繳獲的俄軍裝甲車。 圖/美聯社</figcaption></figure><p></p><p> </p><p> 另一名士兵也在信中要求離開戰場,他表示:</p><p> </p><p> </p><div><p align="center"> 「我的健康惡化,又無法得到必要的治療。」 </p></div><p></p><p> </p><p> 這些信件也有部分在Twitter上流傳;此外,還有一封落款8月23日的俄軍第2摩托化步兵師指揮官緊急報告,內容描述4名俄軍士兵在靠近俄羅斯邊境的卡姆揚卡村(Kamyanka)被烏軍砲擊死亡。</p><!--5--><p> </p><p> 《華盛頓郵報》表示,這些信件的真實性尚未得到完整證實,不過也指出,信件是連同大量俄軍遺留的物品—包括軍裝、軍靴和俄羅斯孩童給前線部隊的支持信—一起被發現,顯示俄軍撤離之匆促。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來自俄羅斯孩童的支持信,依然可看出俄國兒童也意識到部隊面臨困境,例如其中一封署名娜思佳(Nastya)的信就寫著:</p><!--6--><p> </p><p> </p><div>「你好,我不知道誰會收到這封信,但我知道你現在過得很艱難...可能你餓了,你很冷,你想回家陪家人。」</div><p></p><!--7--><p> </p><p> 伊久姆居民表示,在烏軍收復伊久姆前夕,俄軍在當地實施宵禁、佔領部隊放火焚燒市議會大樓、炸毀放棄的軍事設備和通行橋樑。俄國士兵闖入民宅搶走衣物,好換下軍裝偽裝成平民;而在撤逃的過程中,甚至有部分士兵被部隊遺下,只得步行或騎腳踏車離開伊久姆。</p><!--8--><p> </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16/0/18657737.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俄軍炸毀伊久姆對外通行橋樑。 圖/美聯社" alt="俄軍炸毀伊久姆對外通行橋樑。 圖/美聯社"><figcaption>俄軍炸毀伊久姆對外通行橋樑。 圖/美聯社</figcaption></figure><p></p><p> </p><p> 俄羅斯原本在伊久姆設立了傀儡政府、對當地居民大力宣傳俄羅斯的正面訊息,還預計開設學校,而隨著烏軍收復哈爾科夫大部分地區,這些安排也都戛然而止。迎接烏軍的伊久姆居民盧基亞寧卡(Tanya Lukianinka)表示,俄羅斯撤離前,展開鋪天蓋地的宣傳,但她認為這些宣傳只對親俄者有效,當烏軍到來,她和家人朋友旋即舉起烏克蘭國旗歡慶。</p><!--9--><p> </p><p> 盧基亞寧卡的14歲女兒亨麗埃塔(Henrietta)則說,在俄國占領伊久姆的數月期間,她聽聞不少當地人在俄軍的地下室被殺、被拘禁、被電擊的事情。烏克蘭內政部副部長埃寧(Yevhen Enin)亦指出,烏軍在哈爾科夫各地發現俄軍設立多個「酷刑室」(torture chambers),以慘無人道的方式對待烏克蘭公民和被抓捕的外國人。</p><!--10--><p> </p><p> 此外,伊久姆警方表示,俄軍在佔領期間沒收居民護照,而<a href="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2917437"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BBC》</a>進入伊久姆後,也在一所俄軍用來關押烏克蘭人的警局裡,發現成堆烏克蘭護照。</p><!--11--><p> </p><p> 如今的伊久姆遭受嚴重破壞,城市內四處斷壁殘垣,當地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力,也缺乏供暖,具體死亡人數依然在統計中。</p><!--12--><p> </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16/0/18657740.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俄軍遺留在伊久姆的裝備砲彈。 圖/路透社" alt="俄軍遺留在伊久姆的裝備砲彈。 圖/路透社"><figcaption>俄軍遺留在伊久姆的裝備砲彈。 圖/路透社</figcaption></figure><p></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16/0/18657759.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收復伊久姆的烏軍,戰車上插著烏克蘭國旗。 圖/路透社" alt="收復伊久姆的烏軍,戰車上插著烏克蘭國旗。 圖/路透社"><figcaption>收復伊久姆的烏軍,戰車上插著烏克蘭國旗。 圖/路透社</figcaption></figure><p></p><p> </p><p> 在烏軍收復伊久姆之後,烏克蘭國防部表示在當地發現埋有440人遺體的亂葬崗,當中包括死於俄羅斯空襲、砲擊和槍殺者。<a href="https://apnews.com/article/russia-ukraine-putin-zelenskyy-kyiv-uzbekistan-7d08fe990651bf86e43aba642b2259ac?utm_source=homepage&utm_medium=TopNews&utm_campaign=position_1"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美聯社》</a>記者在伊久姆郊區的樹林中目睹了該亂葬崗,數百座插著木頭十字架的墳墓散落林中,其中一座大型墳墓標註埋葬了17名烏克蘭士兵的遺體,但烏克蘭官員認為,以俄軍先前發布在社群媒體的影片研判,墓中可能葬了25至30人。</p><!--13--><p> </p><p> 澤倫斯基也來到伊久姆巡視,他15日呼籲國際社會追究俄羅斯戰爭責任,他譴責俄軍暴行,並列舉包括布查(Bucha)、馬立波(Mariupol)和伊久姆在內,在俄軍佔領下發生大屠殺悲劇的烏克蘭城市,強調:</p><!--14--><p> </p><p> </p><div><p align="center"> 「俄羅斯在所有地方留下死亡,它必須為此負起責任。」</p><!--15--><p> </p></div><p></p><p> </p><p> 同樣在15日,俄羅斯總統普丁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會面,普丁對外表示習近平向他表達了中國對烏俄戰爭的擔憂,不過普丁仍對中國的「平衡立場」表達感謝——中國在烏俄戰爭中的立場,自2月開戰以來,一直為外界所關注,而中國在連月的戰爭中,始終沒有譴責俄羅斯入侵,但也未提供俄羅斯軍事或物資援助。而中國官方的「習普會」聲明稿中,雖然表示願在「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但隻字未提烏克蘭。</p><!--16--><p> </p><p> </p><figure><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9/16/0/18657762.jpg&x=0&y=0&sw=0&sh=0&sl=W&fw=1050" title="烏軍在伊久姆郊外樹林發現亂葬崗。 圖/美聯社" alt="烏軍在伊久姆郊外樹林發現亂葬崗。 圖/美聯社"><figcaption>烏軍在伊久姆郊外樹林發現亂葬崗。 圖/美聯社</figcaption></figure><p></p><!--99--> <!-- #Location: /inc/content/story/ab_text_all --><!-- #Location: /inc/content/story/article_bot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