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七錯誤 恐毀孩子自信

世界新聞網November 12, 20191min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自信。研究顯示,有自信的孩子焦慮較低,在校表現更好,韌性強,人際關係也健全。 心理治 […]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自信。研究顯示,有自信的孩子焦慮較低,在校表現更好,韌性強,人際關係也健全。

心理治療師兼東北大學講師艾美.莫林(Amy Morin)著有「心智堅強父母不做的13件事」(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Parents Don’t Do)一書,她見過很多父母擔心孩子不夠自信,無法發揮最大的潛力,便採用他們認為可建立孩子自信的策略。但有些策略適得其反,造成孩子難對自己有信心,而家長則加倍努力想要提升子女自信,形成惡性循環。

以下是莫林認為父母壓垮孩子自信的七大錯誤:

一、讓孩子逃避責任:你可能認為做家務會增加孩子的壓力,但是分擔家裡的雜事,有助他們成為較有責任心的公民;從事適合年齡的家務,能培養小朋友的嫻熟感和成就感。所以,無論你要求孩子幫忙洗衣服或是拿垃圾出去,履行責任也是孩子感覺自己能幹、勝任的機會。

二、阻止孩子犯錯:看見孩子失敗、被拒絕或搞砸事情,爸媽很不忍。這時候,許多父母會急著幫忙或救孩子。但是,阻止他們犯錯,其實是讓孩子失去學習如何重振旗鼓的機會。孩子可能在足球賽前忘記帶釘鞋,或數學小考有幾題答錯,這些錯誤可成為生命中的最佳導師。幫助孩子建立心智的強韌,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三、阻隔孩子的情緒:父母很容易在孩子難過時說些鼓勵的話,憤怒時設法安撫他們。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如何反應,對子女情緒智商和自尊發展有很大影響。幫助孩子找出引爆情緒的因素,教導他們自我調適,提供架構以協助他們說明感受,使他們較能以社會接受的方式處理情緒。

四、縱容受害者心態:若是告訴孩子「我們不像其他小朋友買得起新鞋,因為我們窮」,會讓孩子認為多數生活境遇不在他們控制之下。因此,別讓孩子沈浸在自憐或是誇大厄運,而是鼓勵他們採取積極行動,例如擺攤賣檸檬水,可存錢買想要或需要的東西。孩子若能知道生活中有選擇、如何選擇,就能較有自信為自己打造更好的未來。

五、過度保護:把孩子關在保護泡膜裡,能減輕父母的焦慮,但讓他們與挑戰隔離,將阻礙發展。父母應把自己視為響導而非保護者。允許孩子體驗生活,即使令你害怕,還是要放手。這樣做會給孩子機會,培養面對和處理生活難題的自信。

六、期待完美:高期待是健全的,但是期待過高會帶來不良後果。孩子認為期待過高時,可能根本不想嘗試或覺得永遠無法達標。父母可定下明確的長遠期待,以及達成期待的各種里程碑。例如,上大學是長遠期待,父母可協助子女立下上大學前的短期目標:獲得好成績、做作業、加強閱讀等。

七、懲罰,而非管教:孩子需學到一些行為會導致嚴重後果,但是懲罰和管教有很大的不同。被管教的孩子會想:「我做了壞選擇」,被懲罰的孩子則認為:「我是個壞人。」也就是說,管教給孩子信心,未來能做出更聰明、更健康的選擇;懲罰則使孩子覺得無法做更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