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雖是全民運動,但瘦子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苦惱。
「因為太瘦,穿短褲走在路上,都會被人指指點點」、「從小到大不覺得太瘦不好,遇到心儀的女生,才希望體型更有『男人味』」,不少網友說出身形過瘦的困擾。肥胖帶來健康危機,但吃不胖、過輕的瘦子,煩惱也不少。
台灣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18歲以上成人過重、肥胖比率達40%;另有一群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18.5 Kg/㎡,屬於過輕的一群,這群人約占6.29%,有人刻意減重或是自小擁有「吃不胖」體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的門診雖以減重患者居多,但也有希望增重美化身材與穿著的患者。
BMI過輕帶來的健康風險,不亞於肥胖。國健署指出,這類型的人相較有健康體位的人,更易產生骨質疏鬆、掉髮、注意力減退、貧血、飲食障礙及猝死風險。黃國晉也強調,體位過輕的人抵抗力較弱,生病後不僅增加住院風險,總體死亡風險也較高。
黃國晉說,過輕的人若不是刻意減重、罹癌、甲狀腺或自體免疫疾病、飲食障礙如厭食症等,老是吃不胖的體質,可能是身體代謝太好或消化道吸收不良導致,不僅會頻繁跑廁所,糞便量也較多。
過輕民眾若沒有特殊疾病或症狀多數不會求診;臨床上希望增重的人,多是希望擺脫「竹竿」封號,希望身材稍加圓潤好看,或穿起衣服來更有型。
不過,卻也不乏有人以錯誤方式增重。台北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健檢中心主任詹欣隆曾收治年輕患者,自行在家狂吃高熱量、高油的食物增重,雖然每攝取熱量達7700大卡,就能增加1公斤,但增加的全是脂肪而非肌肉,不健康的增重法,反而帶來高血脂、高血糖。
詹欣隆觀察,前來增重的患者多為30歲以下族群。
黃國晉說,在排除疾病因素導致的過輕後,健康增重的方式,須先檢視日常生活飲食熱量的攝取總量,設法增加且循序漸進,目標是增加肌肉而非脂肪。
詹欣隆建議,可從飲食和運動兩方面下手。調整三大營養素的比率,從正常飲食醣類攝取占50%至60%、蛋白質占15%,其餘為脂肪和微量礦物質的型態中,提高蛋白質攝取量到20%至25%,且配合運動讓肌肉合成。
研究也顯示,將健康體位BMI維持在22至23 Kg/㎡間最健康與長壽。